江青[舞蹈家]

江青[舞蹈家]
江青[舞蹈家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江青,女,1946年生於北京,原籍廣東普寧,後遷居於上海。原名江獨青,10歲考進了北京舞蹈學校。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前,她是為數寥寥、常年活躍在國際舞台上的華人舞蹈家。江青對中國舞蹈發展的意義在於,自1978年起,她經常回中國做現代舞演出及示範教學,成為最早向國內傳播現代舞的華人舞蹈家之一。

基本信息

人物簡介

舞蹈家江青舞蹈家江青
江青,1946年生於北京,原籍廣東普寧,後遷居於上海。原名江獨青,1954年因當時的政治環境而改名為江青。十歲入北京舞蹈學校接受六年專業訓練。1961年南至香港,1962年考入南國實驗劇團,為第二期畢業生,與鄭佩佩結為好友並與邵氏簽下八年基本演員契約。《七仙女》為其處女作,時正逢李翰祥脫離邵氏赴台灣自組國聯公司,因而隨李翰祥至台灣,成為國聯基本演員,與汪玲、鈕方雨、李登惠、甄珍號稱為“國聯五鳳”,而與邵氏契約則因簽約時未達法定年齡而作廢,其後因《七仙女》成為國聯當家花旦。
曾以《幾度夕陽紅》獲得第五屆(1966)金馬獎最佳女主角。60年代在台灣、香港從事電影演員工作,主演影片約有二十餘部,其演藝事業的顛峰基於《西施》、《幾度夕陽紅》兩部影片。1966年7月20日與當時為歌星的劉家昌閃電結婚,自此退出影壇,1970年離婚,前往美國,回復其本行舞蹈中。1973年在紐約創辦江青舞蹈團,開始發展她的舞蹈創作。1982年出任香港舞蹈團第一位藝術總監。
曾任教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、紐約亨克大學、瑞典國立舞蹈學院以及北京舞蹈學院。八五年起,江青以個人身分繼續其在世界各地的舞蹈創作及演出活動。現居瑞典,並與瑞典的生化教授比雷爾·彭貝克結婚。

個人經歷

成長經歷

江青1974年在紐約自編自演的第一個現代舞《陽關》江青1974年在紐約自編自演的第一個現代舞《陽關》
江青生長於上海,10歲考進了北京舞蹈學校,接受為期六年的專業舞蹈訓練。

1962年,移居香港時恰好趕上了拍古裝片的熱潮,憑藉著天生麗質、中國舞基礎和好人緣,在短短的七年中,與邵氏等十多家電影公司和李翰祥等大導演合作,主演了《七仙女》《西施》等29部電影,並為四部電影編舞。

1960年代中期,已成為台灣著名影星的江青才知道,原來大陸還有另外一個江青。台灣媒體為了區分,經常加上定語:“此岸的江青,彼岸的江青”。文革結束後,身在美國的江青想回大陸探親,可因為這個敏感的名字,她申請了十幾個月都拿不到簽證。

1967年,21歲的她因成功主演了《幾度夕陽紅》而榮獲了台灣金馬獎“最佳女主角”稱號。

巡迴演出

2013年4月,華人舞蹈家江青的《往時·往事·往思》簡體字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4月,華人舞蹈家江青的《往時·往事·往思》簡體字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
1970年,她前往紐約遍學各種流派的現代舞。後於1973年創辦了“江青舞蹈團”,編創了《陽關》《之間》等別出心裁的現代舞,並率團或只身前往世界各地演出。

1970年~1980年初,她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百餘所美國大學和“雅格布之枕”舞蹈節演出、示範講演和教學,並客席任教於瑞典國立舞蹈學院,其間多次獲得紐約藝術服務局、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獎勵。

1980年,在北京舞蹈學院院長陳錦清的安排下,改名為“江菁”在中國做了第一場演出。

1985年,江青移居瑞典,其創作生涯開始向歌劇和話劇拓展,先後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、瑞典人民歌劇院和皇家話劇院、瑞士首都劇院、德國海德堡劇院、波蘭格但斯克城市劇院等世界級的大劇院編舞,影響深遠。

1987年,她曾應中國舞蹈家協會之邀,在八個城市做巡迴演出,首開新中國舞蹈史上的現代舞獨舞表演之先河。

1989年,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製作了江青根據李清照詞意自編自演的《聲聲慢變奏》,隨後在歐、美、亞三大洲巡迴公演,受到《紐約時報》等權威報刊舞評家們的讚賞。

1986年~1992年,促成了第一個中國現代舞團——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的問世,並出任了該團的藝術顧問與1991年首次訪美公演的舞蹈顧問。

2008年,曾跟音樂家劉索拉在德國一起合作過一個關於江青的舞台戲,名叫《紅都女皇》,表現“江青年輕時候”的故事。

主要作品

1992年,江青根據自己獨闖天下數十年的切身經歷撰寫的回憶錄《往時·往事·往思》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。

2010年,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創作文集《藝壇拾片》。

2013年4月,江青於22年前創作的回憶錄《往時往事往思》終於在中國大陸出版,她傳奇命運終於被簡體字書寫。

大同:康有為在瑞典(2011)
緹縈(1971)
往事只能回味(1971)
攝魂鏡(1970)
包公游地府(1970)
喜怒哀樂(1970)
虎山行(1969)
窗里窗外(1967)
幾度夕陽紅大結局(1966)
幾度夕陽紅(1966)
西施(1965)
狀元及第(1964)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